巴倫波因 ( Daniel Barenboim )曲間在台後指導鋼琴移動的表情手勢挺好笑的。之前在台北、特拉維夫、舊金山、(紐約? 柏林?)聽過指揮、鋼琴的表演(還蠻常遇到的 XD),音色溫和細緻,印象中不太挑曲目的,過程中不卑不亢陪著阿格利希,四手德布西在高音部才濃郁強烈些。
阿格利希( Martha Argerich)輕輕飄上舞台,下台時由巴倫波因輕輕攙扶著,蒼老感中衣著跟淺淺笑容還是幾十年一樣,琴聲指觸跟速度還是很女王,但應該沒人可以像在對女王年輕時的表演指「速度熱力有餘、深度意味不足」那樣評論了吧,堅持自己的特色,練習、內省隨時間累積下來,也就是自己的深長韻味了。
結束女王意味深長的九十度鞠躬心裡震了一下,心想76歲的女王之後還會頻繁地在舞台嗎?
整晚是Schumann跟Debussy的雙鋼琴作品,應該是沒有任何錄音版本,現場阿格利希、巴倫波因的表演真的是屏氣凝神、把自己人生的一切在當下灌注在琴鍵上,因為如此演出,才是maestro。而因為舞台上的maestro,這裡才稱為音樂聖殿。
註: 進場時遇到了Pianomania (我為琴狂) 紀錄片主角Steinway 首席調音師Stefan Knupfer,濃濃的技術狂熱份子氣息,才讓我想起「阿,是他。記錄片裡被艾馬爾*整*得很慘的那位」。
又註:音樂聖殿維也納音樂學會黃金廳位子很擠、座位很難坐,坐在樓上陽台後排為了看兩位的指法只能站起來(有人還站在椅子上),椅子不平衡差點摔個吃屎。